■ 本報記者 鐘偉
本報通訊員 商賀
“老王,一會兒還去花園里逛逛?”
“走!帶著你的象棋盤,咱倆再殺兩盤,誰輸了誰中午做東吃燉魚!”
“哈哈,那你今天中午又得破費啦。”
早春時節,氣溫回暖,在陽谷縣張秋鎮東街村,村民王振全和老朋友遇見了,免不了調侃兩句,再約著一起去下棋。
王振全下棋的地方,叫壽竹園,占地10.5畝,就在張秋鎮運河古道邊上,風吹竹葉,陽光明媚,釣魚、游玩的群眾絡繹不絕。
南有蘇杭,北有臨張。這里的“張”指的就是張秋鎮。歷史上的張秋曾是運河沿岸一座繁華的商貿重鎮,有“河濟一都會”的美稱。然而,隨著運河斷航、客商離散,張秋繁華不再。“張秋要發展,須在綠色環保上做文章,用美麗鄉村建設推動鄉村振興。”張秋鎮黨委宣傳委員史書濤說。
為傳承弘揚運河文化,結合大運河竹林風光帶建設,2024年起,陽谷縣在運河沿岸的張秋鎮東街村、阿城鎮岳莊村分別規劃建設了壽竹園和翠竹園,園內規劃種植各類景觀植物。
陽光明媚,逐綠而行。距離張秋鎮17公里的壽張鎮閆集村,村民們正忙著在核桃林里栽種新樹苗。“閆集核桃連年豐收,老林子變成新招牌。”村民張興書說,閆集村成立了林果種植專業合作社,利用原生態優勢,積極探索出林業產業發展的新路子。
始于上世紀五十年代、面積達數百畝的核桃園,曾是閆集村民心中的驕傲,但后來因為種植效益不好,逐漸損毀,目前尚存核桃林56畝、核桃樹527棵。經陽谷縣林業部門認定,這片核桃林已成為聊城市重點保護珍貴樹種群,被列為陽谷縣“古樹名木后續資源”。
如何讓核桃園重新煥發生機、發揮更大效益,是擺在村“兩委”面前的又一難題。經過多年積極推廣,閆集核桃這瓶“好酒”漸漸走出了“深巷”,知曉的人多了,前來觀賞采摘、洽談銷售的客商不斷增多。2024年,閆集村結合美麗鄉村建設,致力打造集核桃采摘的游客、林下養殖、農家樂于一體的鄉村旅游新產業,一年將至少增加村集體收入3.9萬元。
保護古樹,不止于此。記者在張秋鎮王營村看到,為防止一棵擁有1000多年歷史的古柘木傾倒,政府出資用柵欄將古樹圈起來,既不破壞風貌,又保護了古樹。幾米開外,遠程攝像頭時時關注著古樹的狀況。陽谷縣林業綜合服務中心二級主任科員趙賢民介紹,陽谷縣共有114株古樹名木,為守好這些綠色“瑰寶”,該縣持續開展古樹名木動態監測和跟蹤管理,加強日常巡查管護,科學組織實施搶救復壯。
留住鄉愁記憶的,不僅有古樹,還有口袋公園、庭前院后的株株新植。近幾日,陽谷氣溫起伏不定,記者看到,不少農戶將編織袋罩在門前院后的小樹苗上,愛綠護綠成為自覺。
陽谷縣深挖村莊綠化死角,對村莊的主次干道、坑塘、空閑宅基地進一步綠化提升,扎實做到“見縫插綠、應綠盡綠”。2024年,全縣共完成新造林398.6畝,新建完善農田林網化面積1.2萬畝,綠化美化提升村莊55個,全民義務植樹130余萬株。此外,結合古運河、古鎮村、古民居保護,積極開展自然體驗、歷史教育等活動, 傳播生態文明理念。為了讓廣闊農村綠起來、美起來,2025年,陽谷縣計劃完成造林360畝,綠化美化提升村莊76個,全民義務植樹130余萬株。
“守住一片鄉愁,推進綠美陽谷生態建設,歸根到底是為了增進人民群眾福祉。”陽谷縣林業綜合服務中心主任張保嶺說,“陽谷縣將持續穩步推進造林綠化,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奮力繪就美麗鄉村新畫卷。”
2025-08-04 10:23:41
2025-08-04 10:23:08
2025-08-04 10:22:43
2025-02-13 10:19:29
2025-01-03 09:12:18
2025-01-03 09:11:38
聊城新聞網 2006-2025 版權所有 聊城市新聞傳媒中心/聊城市政府新聞辦公室 聯合主辦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37120240004 魯ICP備09083931號 魯公網安備 37150202000134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編號:115330086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魯)字第720號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18663509279 舉報郵箱:liufei@lcxw.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