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的暖陽灑在濟南市外來務工人員綜合服務中心。在服務窗口前,習近平總書記關切詢問農民工落戶、住房、子女入學、技能提升的每個細節,留下“把涉及農民工的政策落實好,并在實踐中不斷完善”的殷切囑托。一句囑托,重若千鈞,成為濟南市做好農民工服務保障工作的根本遵循和動力源泉。濟南市以高度的政治自覺,將這份囑托轉化為一整套精細化的管理服務體系,用心用情用力推動農民工更好融入城市。
用心解決急難愁盼問題
“農民工這個群體是流動的、比較分散,要切實解決好黨組織的覆蓋問題。”總書記在黨群管理窗口的指示,為濟南做好農民工黨建工作指明了方向。濟南市創新建立了全國首家副省級城市農民工黨工委,構建起黨工委牽頭、行業部門協同的黨建工作體系。在建筑、園林、家政等農民工密集行業建立132個黨支部,創新“雙培養”機制(把業務骨干培養成黨員、把黨員培養成業務骨干),讓流動的群體實現“離鄉不離黨,流動不流失”。服務網絡同步延伸,建成覆蓋市、區縣、街鎮、村居和企業工地的五級服務平臺,市級外來務工人員綜合服務中心面積擴容至7672平方米,整合21個部門集中辦公,提供就業指導、職業培訓、權益維護等一站式服務,年均服務1.78萬余人次。濟南市農民工黨工委牽頭抓總形成農民工群體黨建“一盤棋”工作格局的相關做法被中央社會治理工作領導小組刊發推廣。
政策體系在實踐中持續完善。推進便捷落戶,192個派出所專設農民工窗口,累計為17.8萬農民工辦理落戶,69項高頻戶籍業務實現“不見面辦理”。創新住房保障,將外來務工人員納入公租房體系,落實保障8996戶,占全市總量28.7%。保障子女教育,嚴格落實“兩為主、兩納入”政策,隨遷子女同等享受經費保障與入學機會。完善技能支撐,將農民工納入終身職業技能培訓體系,累計培訓45萬人次,鑒定(評價)20余萬人次。
用情推動服務拓展延伸
2023年以來,濟南市人社局組織人員深入30多家企業一線,調研農民工5萬多人,全面梳理出農民工“十大新期盼”,推進實施就業服務、技能提升、權益維護等農民工服務保障工作提升九大行動,靶向施策,精準突破,更好激發農民工群體建功新時代、奮進新征程。
就業渠道更暢通。針對零工市場痛點,建設槐蔭區農民工服務中心等15處規范化零工市場,根治“馬路蹲活”亂象。木工張偉的體驗印證了變化:“原來露天蹲活,上廁所都成問題。現在總算有了固定場所。”另外,2024年以來,舉辦“春風行動”招聘會706場,提供崗位86.5萬個,累計組織鄉村公益性崗位開發上崗7.6萬人,開展農民工補貼性技能培訓2.37萬人次。
技能提升點燃希望。實施補貼性培訓,僅2024年就為3.13萬人次發放技能提升補貼5010.3萬元。從菏澤農村來濟南打工的湯業峰,最初只能干體力活,通過企業培訓和政府補貼考取證書,很快成長為月入過萬的廚師長并落戶濟南。“考取證書后申請到培訓補貼,信心倍增!”他說道。
權益維護筑牢后盾。加強欠薪源頭治理,在全市在建項目創新建立“護薪工作站”,推動欠薪隱患“化解在萌芽、解決在基層”。推廣“泉城安薪碼”小程序快速處置欠薪線索,2024年以來,通過“泉城安薪碼”受理辦結欠薪線索5230件,切實維護了農民工勞動報酬權益。
用力促進共享發展成果
濟南的關懷,既在權益保障的“硬支撐”,更在潤物無聲的“軟服務”。
關愛行動四季不息。連年開展“情系農民工”系列活動,深入一線送崗位、送清涼、送健康、送溫暖、送政策、送安全、送文化,不斷增強農民工的獲得感、幸福感和滿意度。2025年8月,在軌道交通4號線工地,農民工收到防暑物資,享受免費體檢和理發。四川籍農民工老王感慨:“在濟南打工真的很幸福!黨和政府一直牽掛著我們。”“七彩課堂”則為農民工子女開啟科技夢想,科學實驗秀讓孩子們驚嘆:“科學就在我們身邊!”近年來開展送政策、送健康等關愛活動600余場。
融入成果實實在在。近年來,濟南市常住人口持續凈流入,2022年至2024年分別增長7.9萬人、2.2萬人、7.8萬人,外來務工人員成為城市發展的生力軍和紅利共享者。住房上,納入保障性租賃住房保障范圍,建成零工公寓5533間;醫療上,326家醫院開通異地住院直接結算;組織上,新發展農民工工會會員8.37萬人。創業支持同步加力,個人創業擔保貸款額度提至最高30萬元,發放5575筆共11.6億元。
這份溫情實踐贏得廣泛認可:濟南市外來務工人員(農民工)綜合服務中心獲評“全國農民工工作先進集體”,外來務工人員(農民工)綜合服務“濟南模式”在全國推廣,濟南市外來務工人員(農民工)綜合服務中心被命名為“全國學雷鋒活動示范點”。濟南以“干”字當頭,不斷完善服務鏈條,生動踐行“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要求,托舉起百萬農民工家庭的“就業民生夢”,讓“更好融入城市”的愿景穩穩照入現實。
(大眾新聞記者 張達 通訊員 王帥)
聊城新聞網 2006-2025 版權所有 聊城市新聞傳媒中心/聊城市政府新聞辦公室 聯合主辦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37120240004 魯ICP備09083931號 魯公網安備 37150202000134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編號:115330086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魯)字第720號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18663509279 舉報郵箱:liufei@lcxw.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