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報新聞記者 高楊 濟寧報道
2025中國國際孔子文化節將于9月27日至28日在山東濟寧曲阜舉辦。
孔子如月,朗照千年,是世界文明的光華。2025中國國際孔子文化節不僅是一場文化盛會,更是一次與中華文明精神標識的深刻“幸會”。
幸會一場溯古追今的時空對話
中華文明作為世界上唯一綿延不絕、未曾斷裂的文明體系,其背后有一套穩固的精神標識作為“壓艙石”。孔子創立的儒家思想,應時而生、與時俱進,正是這一標識體系中最璀璨的篇章。
歷經兩千五百余年,儒家思想將仁、義、禮、智、信等核心理念,鐫刻于神州大地的樓閣匾額,融匯于家訓族規、鄉風民俗之中,塑造了中華民族的精神品格,奠定了東方文明的思維根基。
立于尼山腳下、洙泗之濱,仿佛能聆聽到穿越兩千多年的歷史回響。這是一趟回歸精神原鄉的溯源之旅,濟寧曲阜的一磚一瓦、一碑一林,皆蘊藏著中華文明的基因密碼。當祭孔大典的鐘鼓齊鳴、佾舞翩躚時,我們仿佛跨越時空,與先賢展開一場無聲而深刻的對話。
此次幸會,不僅是瞻仰凝固時光的古建筑,更是直面依然躍動的文明之心,讓我們在現代化的疾馳中,重新校準來自源點的精神坐標,找回那份“吾道一以貫之”的文化定力。
今年正值孔子誕辰2576周年,2025中國國際孔子文化節將開展2025中國國際孔子文化節開幕式暨第二十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孔子教育獎”頒獎典禮、乙巳年公祭孔子大典、“跟著孔子研學游”推廣活動三大主體活動。
濟寧以國際孔子文化節等重大活動為載體,深化文明交流互鑒,策劃舉辦公祭孔子大典、云祭孔、全球文廟書院溯源之旅等文化展示活動,搭建起中外文明交流對話的窗口,讓“孔子的世界”走向世界。
同時,以“跟著孔子去研學”為主線,構建研學旅游產業集群,打造全國研學旅游示范高地,塑強尼山圣境、孔子研究院、孔子博物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國際研學營地等研學新地標,推出東方圣地拜謁之旅等18條精品研學旅游線路。文化濟寧,禮迎天下,讓海內外游客更加深刻地感受源自文化根脈的脈動。
幸會一座啟迪時代的智慧寶庫
儒家思想光耀千古,對中華文明乃至世界文明影響深遠。“中國的孔子”正日益成為“世界的孔子”。
在跨文明對話中,儒家思想展現出強大的包容力,“和而不同”理念為化解文明沖突提供哲學范式,公平、博愛、和諧的價值觀被探討為人類可能的“普世價值”。這座智慧寶庫蘊藏的豐富哲學思想、人文精神、道德理念等,對當今時代發展具有重要啟示意義,更成為應對當代全球性挑戰的東方密鑰。
從1984年的“孔子誕辰故里游”文旅活動到今日的國際性文化盛會,孔子文化節歷經四十余載,規模與影響力與日俱增。它既是中國走向世界的文化名片,也是世界感知中國的文明窗口。
2025年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孔子教育獎”設立20周年,該獎項已嘉獎來自南非、西班牙、巴基斯坦等36個國家的57個優秀項目,直接或間接惠及百萬余人。它將孔子“有教無類”的教育思想成功轉化為全球教育行動,從保障偏遠地區兒童受教育權,到助力婦女通過教育實現自我發展……東方教育智慧正在世界范圍內生根開花。
“郁郁乎文哉”的美好氣象同樣在孔孟大地,這片文化“兩創”的熱土上盎然生發。千校同行、一城共振,百萬師生以樂頌師、以禮敬師,濟寧推動優秀傳統文化全方位融入精神文明建設、學生教育等八個領域。圣賢智慧深入人心,化為日常實踐,讓國風變國潮、禮俗成習俗、文化勢能轉化為發展動能,實現以文化人、以文潤城。
幸會一曲和合共生的文明交響
如今,每逢國際孔子文化節,我們都會看到很多國際面孔前來,這一極具標識性的中華文化IP,持續在全球各地“圈粉”。孔子的智慧早已突破國界,成為許多外國友人的“心頭好”,不少海外網友也常將“Confucius says”掛在嘴邊,傳遞著跨越千年的哲思。
2025全球“云祭孔”活動將于9月28日9時啟幕,聯動全球多地文廟、書院、孔廟等儒學機構以及海內外幾十家媒體,對各地祭孔活動進行集中展示和講解,打造一場跨越國界、貫通古今的文明交響。印尼孔教總會、俄羅斯齊魯文化促進會、法國齊魯文化促進會、意大利孔子文化促進會等20余個站點聯動直播,展現儒家文化跨越國界的蓬勃生命力。
通過AI與“孔子”進行對話,數字技術讓《論語》在光影中“活”起來,創意產業將“禮樂”精神融入時尚設計與生活美學……這些創造性的轉化與創新性的發展,打破了文化傳承的壁壘,讓古老的精神標識以更親切、更震撼的方式與年輕一代“幸會”,成為可互動、可感知的“活態”文化。
千年前,孔子以一種開放的、充滿期許的態度來對待年輕人。如今,借助國際孔子文化節,年輕人再次走近孔子,啟迪人生。
儒學不再是高閣中的典籍,而是融入時代脈搏的活水,實現“和合共生”,譜寫出既植根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又面向未來的新樂章。當我們每個人唱起文明的弦歌,我們的文化才能綿延不絕,我們的創造才能生生不息。
幸會孔子,是幸會一位穿越時空的智者,也是幸會我們自身文化血脈中的精神基因。當世界站在新的歷史十字路口,這場跨越2576年的對話,將為我們照亮前行的道路。
聊城新聞網 2006-2025 版權所有 聊城市新聞傳媒中心/聊城市政府新聞辦公室 聯合主辦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37120240004 魯ICP備09083931號 魯公網安備 37150202000134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編號:115330086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魯)字第720號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18663509279 舉報郵箱:liufei@lcxw.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