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誕辰2576周年之際,以“大哉孔子 和合共生”為主題的2025中國國際孔子文化節,于9月27日—28日舉行。
駐華使節、國際組織代表、專家學者、華人華僑、海外青年漢學家等,慕孔子之名而來,從孔子思想中探尋“和合”發展之道。
歷經千年,孔子思想為何具有持久的生命力?
“和而不同”理念,蘊含和諧發展智慧。
孔子生活在一個動蕩不安的時代,諸侯國之間爭斗激烈,社會秩序處于崩潰邊緣。然而,孔子用他深邃的洞察力提出了“仁”“義”“禮”等核心價值觀念,成為維系社會和諧的基石。
孔子在《論語》中提出“君子和而不同”的道德法度,并以“禮之用,和為貴”的闡述,把“和合”思想提升為治國理政的重要準則。其后人子思則在《禮記·中庸》中提出:“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從而將“和合”思想蘊含的和順、和暢、和美等意義指向由人類推及整個宇宙自然。
孔子“和合”理念影響深遠。在中華文化語境中,“和”即調和、和諧,“合”即聯合、融合。各要素相互依存、和諧共處達到一種“和合”的狀態,進而可以共同生長、共同發展、共同繁榮,實現“共生”。
“和合共生”彰顯著獨特的中國式氣質底蘊、思維方式與傳承智慧,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重要的價值追求,其蘊含的和諧發展智慧也為世界發展提供理念支撐。
回答“世界之問”,需要“和合”理念。
孔子思想推崇 “四海之內皆兄弟”,既堅守 “天下為公” 的理想,也尊重 “殊途同歸” 的差異。這一“和合”理念,不僅適用于古代,更深刻影響著現代人的道德觀和價值觀,即便在當今社會,仍然能為解決問題提供靈感。
當今世界,變亂交織,國際沖突、文明摩擦頻仍,世界該向何處去?人類應怎么辦?一系列“世界之問”,都可以從“和合”理念中找尋解決方案。
“和合共生”,是人文基礎,是人文追求;是求大同,是行大道。這一理念被世界上越來越多的人所重視。人們在全球挑戰下探尋文明交流互鑒,用仁禮之道幫世界講和,在全球現代化進程中也能成人之美、美美與共。
如今,孔子的“和合”思想已經走向世界,成為反對“單邊主義”“利己主義”,倡導互相尊重、合作共贏的理念基石,能更好弘揚人類的共同價值,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文化節搭橋,更多人問道尼山。
孔子的思想,雖歷經千年,卻依然閃耀著智慧的光芒,為人類提供著無盡的啟示和智慧。作為孔子的誕生之地,曲阜尼山成為東方文明的重要發源地、人類文明對話的精神原鄉,吸引著世界上越來越多的人前來問道。
自1984年以“孔子誕辰故里游”為起點,國際孔子文化節歷經40多年的傳承發展,為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搭起溝通交流的橋梁,成為享譽全球、跨越國界的文化盛典。以國際孔子文化節等重大活動為載體,深化文明交流互鑒,讓古老的儒家智慧為人類發展提供指引。
尼山不語,自有千言。從孔子故里出發,“和合”之聲傳世界。
(大眾新聞記者 修從濤 劉笑笑)
聊城新聞網 2006-2025 版權所有 聊城市新聞傳媒中心/聊城市政府新聞辦公室 聯合主辦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37120240004 魯ICP備09083931號 魯公網安備 37150202000134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編號:115330086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魯)字第720號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18663509279 舉報郵箱:liufei@lcxw.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