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記者 付玉婷
9月29日,省政府新聞辦舉辦“產業鏈上的山東好品牌”——新材料產業鏈記者見面會。
提及新材料,你會想到什么?風力發電機葉片、可穿戴設備的柔性屏幕、高端手機芯片……在這些硬核科技裝備中,都有“山東造”新材料以微觀結構的突破托舉著與產業變革相關的想象。
新材料被稱作工業鏈條的“上游密碼”,可以說,新材料產業的發展情況決定著高端制造的“天花板”。在山東,有光威復合材料、泰山玻璃纖維、泰和新材、正海磁性材料等這樣一批企業偏要挑戰“天花板”,在它們每一次的向上“叩擊”中,更高遠的制造夢想有了堅實的落腳之地。
挑戰空白是“本能”
“小麥是源頭、基礎,相當于碳纖維;面粉是小麥做成的中間材料,相當于預浸料;饅頭、面包等,相當于各種各樣的下游制品。”見面會現場,威海光威復合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長、總經理王文義用小麥理論介紹了碳纖維產業鏈,“現在我們不僅有從小麥到饅頭的全產業鏈業務,更有全套的生產機器。”
每一種新材料的研發,都是一場與“未知”的漫長對話。王文義簡單話語的背后,是歷經二十余年的跋涉之旅:本世紀初,光威復材進軍高科技新材料行業,成為國內第一家研發碳纖維的民營企業。2005年,光威復材承擔的國家863計劃項目通過驗收,成為國內首家實現碳纖維工程化生產的企業,打破國外封鎖壟斷,改變了世界碳纖維格局。
材料的每一次迭代,都悄然定義著產業的高度與邊界。正因如此,挑戰“空白”早已超越單純的商業考量,成為這些領軍企業融入血脈的本能。據泰和新材總裁遲海平介紹,除了填補氨綸、間位芳綸等5項國內產業化空白,泰和新材還攻克了發光纖維、生物基芳綸等5項全球空白,在安全防護、信息通信、汽車制造、航空低空等領域占據產業鏈重要位置,構建起協同互補的產品、方案與商業模式。
正海磁材所處的磁材制造環節,是將上游的稀土金屬通過復雜的配方及工藝技術,再利用特種設備制備成高性能的釹鐵硼永磁材料。“這一過程是實現稀土‘點石成金’、資源價值最大化的關鍵。”正海磁材副總裁金鑫介紹,因為較早投入研發并成功構建了自主知識產權體系,“正海無氧工藝”等技術有效規避了國外專利限制,為中國稀土永磁產業贏得了獨立發展的空間。
在不確定性中“破局”
見面會上的幾家企業有個共同點,那就是擁有在不確定性中“破局”的能力:它們并非將創新看作孤立的技術突破,而是一種戰略眼光下的精準布局。
泰山玻纖是全球范圍內唯一一家同時集齊第一代低介電產品、第二代低介電產品、超低損耗產品及低膨脹產品四大核心技術的企業。“人工智能浪潮下,電子信息核心基礎材料的重要性愈發凸顯。”泰山玻纖黨委副書記吳龍說,早在幾年前,企業就洞察到相關材料的廣闊前景,通過持續技術攻關,研發出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的低介電玻纖產品;隨著AI芯片等對先進封裝技術需求的快速增長,企業又針對低膨脹玻纖發展趨勢迅速調整產品結構。在此基礎上,泰山玻纖與上下游企業圍繞AI服務器等應用場景開發定制化產品,領先地位得到進一步鞏固。
“‘圍著市場轉’很重要,要形成‘技術—產能—場景”閉環,讓產品精準滿足需求。”遲海平透露,瞄準新能源汽車等新興產業,泰和新材加速推進完整的產業鏈建設,目前已有芳綸復合材料、芳綸涂覆鋰電隔膜等4項增量業務投產。今年9月8日,泰和新材旗下的高分子新材料研究院中試基地開工。在這個“小工廠”里,企業可模擬量產場景,反復試驗調整參數,實驗室到量產的“最后一公里”將被進一步打通。
在光威復材,研發投入占銷售收入比重常年保持在10%左右,以應用牽引為導向,企業與高校、科研院所常態化開展協同創新,形成生產一代、研發一代、儲備一代的產品格局。據王文義介紹,除了擁有不同工藝路線、高中低性能的全型號碳纖維產品,近年來,新產品高透光玻璃纖維預浸料已能適配于房車、戶外電源等場景,熱塑性PEEK預浸帶則成為機器人、醫療器械等領域的熱門材料。
產業集群效應加速顯現
“山東是國內重要的家電制造基地、汽車產業基地,發展稀土功能材料產業優勢得天獨厚,目前政策窗口期與國家戰略加持,也帶來了歷史性機遇。”金鑫與現場其他企業家的感受類似:當前,企業創新活力與政府引導支持深度共鳴,新材料產業持續壯大,呈現出“基礎厚實、創新活躍、集群發展、應用拓展”的態勢。
省工業和信息化廳新材料產業處處長劉冉在會上給出一組數據:2024年,全省新能源新材料產業營業收入已突破1.6萬億元,“十四五”以來保持在約6.6%的年均增長速度。
特別是在功能復合材料領域,像光威復材、泰山玻纖、泰和新材、正海磁材這樣的行業頭部企業和“鏈主”企業成為產業發展的堅實基礎,6個項目入圍國家新材料專項,在解決“卡脖子”難題和提升產業競爭力方面成效顯著。培育形成7個省級先進制造業集群、22個省級特色產業集群,威海碳纖維等4個集群入圍國家級特色產業集群,山東新材料產業集群效應加速顯現。
針對“有材不好用、好材不敢用”的行業難題,山東多措并舉打通應用環節,一方面利用國家及省級首臺(套)裝備、首批次新材料保險補償等政策,累計拉動新材料產品銷售超過100億元。另一方面,定期發布重點新材料首批次應用示范指導目錄,累計推廣403種技術先進、市場前景好的新材料產品,為新材料進入市場提供了重要通道。新材料產業加速邁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成為制造大省邁向制造強省的底氣。
聊城新聞網 2006-2025 版權所有 聊城市新聞傳媒中心/聊城市政府新聞辦公室 聯合主辦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37120240004 魯ICP備09083931號 魯公網安備 37150202000134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編號:115330086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魯)字第720號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18663509279 舉報郵箱:liufei@lcxw.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