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抔熱土一抔魂。9月30日,第12個烈士紀念日到來,我們緬懷先烈、致敬英雄。
百年前,李大釗在《艱難的國運與雄健的國民》一文中寫道,“歷史的道路,不全是坦平的,有時走到艱難險阻的境界,這是全靠雄健的精神才能夠沖過去的。”
英雄烈士是民族的脊梁、時代的先鋒,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永遠的精神豐碑。今天,我們該如何弘揚英烈精神?
一
近代以來,中華民族飽經憂患、屢經滄桑,面臨“數千年未有之大變局”。當民族一次次到了“最危險的時候”,英烈精神總是猶如一把熊熊燃燒的火炬,照破了茫茫黑夜,點亮了冉冉曙光。
英烈精神是一種“精忠報國”的愛國精神。歷史進程浩浩湯湯,愛國主義的熱血澎湃激蕩。佟麟閣為阻擋敵人的入侵,誓與盧溝橋共存亡;邱少云在犧牲關頭,依然保持著超乎常人的紀律意識與革命定力;楊靖宇只能以枯草、樹皮、棉絮果腹,依然孤軍奮戰,與敵人周旋到底……在家國罹難之際,他們將個人安危置之度外,用一個個挺立的脊梁“支大廈于將傾”,譜寫了一曲救亡圖存、氣壯山河的民族史詩。
英烈精神是一種“視死如歸”的斗爭精神。沒有人生而英勇,只是選擇無畏。歷史煙云里,濃縮著不畏強暴的抗爭,銘刻著氣沖霄漢的戰斗。從秋瑾、林覺民到李大釗、瞿秋白,從方志敏、趙一曼到楊靖宇、左權,從張思德、董存瑞到黃繼光、邱少云……中華兒女共赴國難,“誓死不做亡國奴”,用錚錚鐵骨和血肉之軀筑就了一道巍巍長城。眾志成城、抗擊外侮的英烈們,在一代代中國人崇敬的目光里,鮮活而不朽。
英烈精神是一種“矢志不渝”的信仰精神。英雄,就是佇立人間的一種主義、一種信仰。“敵人只能砍下我們的頭顱,決不能動搖我們的信仰”,這是方志敏誓死不渝的革命信念;“砍頭不要緊,只要主義真”,這是夏明翰面對敵人寫下的雄壯詩篇;“在你長大成人之后,希望你不要忘記你的母親是為國而犧牲的”,這是趙一曼在幼子與信仰之間選擇后者的大義凜然……他們選擇殺身成仁、舍生取義,就是因為心中有著崇高的理想信念。
二
“英雄者,國之干。”重讀一封封紅色家書,重溫一個個紅色故事,總是給人以心靈的震撼。
每一個向死而行的生命之中,都蘊含著中華民族面對艱難困苦和風險考驗時決不屈服的力量。正是這股力量,成就了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
在第12個烈士紀念日到來之際,社會各界在銘記歷史中汲取精神力量,在撫今追昔中堅定前行意志。
銘記英烈的貢獻。“未惜頭顱新故國,甘將熱血沃中華。”勇于為革命事業獻身,彰顯著烈士的高尚品格,也體現著一個國家和民族的精神氣質。據不完全統計,近代以來中國約有2000萬名烈士為實現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國家富強而英勇獻身。為英雄烈士設立紀念日,以國家的名義向他們致敬,就是要銘記弘揚他們的豐功偉績,學習傳承他們的寶貴精神。
弘揚英烈的事跡。點亮一個個英雄烈士的光輝事跡,融入民族精神的璀璨星河。近年來,從開通“烈士尋親政府公共服務平臺”到為4200多萬個家庭懸掛光榮牌,從舉行湘江戰役紅軍烈士遺骸安葬儀式到連續12年迎接在韓志愿軍烈士遺骸回家,一系列緬懷英烈事跡、傳承英烈精神的部署和舉措,讓英雄故事從一個人、一個家、一座城推而廣之,引導全社會形成集體記憶。
汲取英烈精神的力量。英烈精神,是助力我們事業前進的強大動力。今天,我們遠離了刀光劍影、鼓角爭鳴,但在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前進道路上,依然有許多“婁山關”、“臘子口”需要征服。從英烈身上汲取力量,堅定必勝信念,發揚斗爭精神,增強志氣、骨氣、底氣,全力戰勝前進道路上各種困難和挑戰,才能把宏偉藍圖一步步變為美好現實。
三
“一個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沒有英雄,一個有前途的國家不能沒有先鋒。”然而,在歷史虛無主義時有冒頭的今天,質疑、歪曲和戲謔民族歷史,甚至抹黑、詆毀英烈形象等問題時有發生。
這警示我們,必須更好地賡續英烈精神,讓尊崇英烈成為社會共識。
“走”進歷史深處。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紅色基因是最好的營養劑。近段時間,電影《南京照相館》《山河為證》、紀錄片《何以和平》等一批優秀影視作品進入大眾視野,通過影像回望歷史記憶,將觀眾的思緒帶回那段“狼煙四起,熱血壯山河”的崢嶸歲月,讓人們對那段浴血奮斗的真實歷史認識更加深刻。
賡續英烈精神,既要講好英烈故事,更要讓人們與英烈進行深度精神對話,從而引導全社會樹立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
“融”于數字空間。在數字云端,“紅色記憶”VR展館讓年輕一代身臨其境感受烽火歲月;通過人工智能技術,楊靖宇、彭雪楓等10多位抗日英烈被用光影“復原”,讓觀眾與英雄“重逢”。
作為“網生一代”,年輕人的認知習慣深度契合數字時代特征。賡續英烈精神,也應因時而進、因勢而新,善用新技術手段,將英烈們滾燙的家國情懷更加可觸可感,增強英烈精神的傳播力、感染力、影響力。
“植”入情感深處。打動人心的傳承,離不開情感共鳴。近日,南開大學、中山大學等高校的開學典禮,通過重溫“愛國三問”、致敬天安門國旗等充滿家國情懷的儀式,為全體師生上了一堂鏗鏘有力的“大學第一課”。
崇尚英雄才會產生英雄,爭做英雄才能英雄輩出??蒲袑嶒炇依镆粋€個不眠的深夜,鄉村振興一線以犁鏵為筆的耕耘,三尺講臺上傾盡全力培育人才的汗水,體育競技場上為國爭光的吶喊……穿越歷史煙云,英烈精神早已根植在中華民族的精神土壤之中,在祖國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灼灼蔓發、蓬勃生長。
盛世更思英烈,銘記亦為前行。每一個烈士紀念日,都是一次對英烈精神的傳承,也是一次對家國情懷的銘記。英烈們用鮮血與生命告訴我們,成功不會從天上掉下來,幸福更不能靠別人給予。前進道路上,十四萬中華兒女還將秉承英烈們不甘屈服的崇高氣節、愛國奉獻的博大情懷和自強不息的進取意識,繼續開創光明美好的未來。(文/李振華)
聊城新聞網 2006-2025 版權所有 聊城市新聞傳媒中心/聊城市政府新聞辦公室 聯合主辦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37120240004 魯ICP備09083931號 魯公網安備 37150202000134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編號:115330086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魯)字第720號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18663509279 舉報郵箱:liufei@lcxw.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