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六經”,習“六藝”,走進“孔子的課堂”,完成妙趣橫生的樂學任務……10月1日,來自泰安的初中生于華,跟隨父母來到曲阜尼山圣境,體驗當孔子學生的一天。
“做一天孔子的學生”是尼山圣境景區開發的研學體驗項目之一。“國慶中秋長假,親子家庭的客群占比較高,也有一些機構組織的研學團。”尼山圣境和魯源村景區運營負責人周巍介紹,景區圍繞孔子文化開發了導學類、演繹類和科技類等體驗項目,受研學群體歡迎。
不光是尼山圣境和魯源村景區,作為孔子故里,曲阜各景區的研學客群都不少。在孔子國學教育培訓中心,一場“拜師禮”正在舉行。作為負責“拜師禮”的國學導學,孟曉璐假期里經常“忙得連吃飯的時間都沒有”。“國慶節前一個周,我們就接到了幾個三四十人的團隊預約,以拜師禮、篆刻、古琴、射箭等特色體驗項目居多。說明大家要的不再是走馬觀花,而是深度的文化體驗。”孟曉璐說。
數據印證著“跟著孔子研學游”的熱潮。曲阜市文化和旅游局市場推廣科科長陳曙劍透露,去年曲阜接待研學游客208.47萬人次,同比增長22.3%,今年前八個月,研學游客已達172萬人次,持續保持增長態勢。“我們開發的禮、藝、德三大類近百種體驗項目,可以滿足不同群體的需求。”
這股熱潮背后,是研學旅游從青少年向全年齡段擴展的趨勢。“實際上,‘跟著孔子研學游’已不再是青少年群體的專屬,越來越多的成年人、老年人也加入其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國際研學營地研學旅游指導師馬超介紹,研學營地除了青少年課程,還開發了“政德、師德、儒商”等特色課程,年均接待量約10萬人次。
“跟著孔子研學游”為何走熱?
在陳曙劍看來,孔子蘊含的哲學思想與禮樂精神是中華文明的瑰寶,通過研學游學習孔子文化思想,是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方式,可以開拓視野,增長見識。
更深層次的創新在于文化表達的現代轉化。在尼山圣境景區72米高孔子像前,古代莊重的儒家儀式被轉化為游客可參與、可體驗的日常活動。由“明禮官”引導完成“正衣冠、行揖禮”等流程,游客不再是旁觀者,而是儀式的一部分。“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是關鍵。這種‘儀式感體驗’是吸引家庭游客和研學團隊的重要流量來源。”周巍介紹,讓孔子文化從書本和殿堂中走出來,變得可親、可感、可玩,受到更廣泛客群的歡迎,包括年輕家庭、Z世代年輕人和文化愛好者。
這股熱潮也催生了新的消費形態。在三孔景區的文創店,骨傳導論語棒棒糖、“圣賢墨”飲料等創新文創產品成為熱銷品。“這個棒棒糖很有意思,吃著就能聽《論語》。”來自天津的趙先生一次性購買了十根,準備送給親戚家的孩子。據悉,研學游相關消費在曲阜假日消費的占比越來越高,這也帶動了非遺工坊、民宿、文創、餐飲等產業鏈的協同發展。
熱潮之下亦有挑戰。采訪中,多位從業者坦言“課程同質化”是研學游的突出問題,創新課程的市場接受度仍需培育。
“建立行業標準至關重要,一個品牌的建設需要長期投入,但毀掉可能只因一次不良體驗。”陳曙劍介紹,為了規范研學游市場,去年曲阜建立了研學旅游示范基地研學活動、師資、產品報備制度,成立了曲阜市研學旅行協會,推出精品研學旅游“六個一”服務標準,即要有一個研學主題、一套完整課程體系、參加一批體驗項目、一項成果展示、一次研學記錄、一份研學結業證書,通過建立誠信榜單,加強行業自律。
行業也在探索破局之道。在曲阜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國際研學營地,課程體系已拓展到五大類60多門,既有傳統的拜師禮、韋編三絕,也有創新的面塑孔子、篆刻體驗。“未來研學游的競爭核心就是課程設計。我們正從‘走馬觀花’向‘深度學習’轉變。比如射禮,不僅要學射箭,更要理解其中蘊含的君子之爭。”此外,馬超認為,研學導師的專業度也需提升,兼具教育、旅游、文化等多領域知識的復合型人才仍存在很大缺口。
夜幕降臨,尼山圣境的燈光秀照亮夜空,也照亮山東文旅融合發展的新路徑。在剛剛落幕的2025中國國際孔子文化節上,六大研學主題線路正式發布。“仁智山水”“篤學善行”“見賢思齊”“詩禮傳家”“德治潤心”“和美與共”六條線路,將散落在齊魯大地的30余處文旅地標串聯成珠,每條線路都以儒家思想為核心要義,面向不同群體量身定制。這種全域聯動的發展格局,讓“跟著孔子研學游”超越了單一景點體驗,升級為一場貫穿齊魯大地的文化深度游。
(大眾新聞記者 劉笑笑 修從濤 呂樂 設計 魏亦汝)
聊城新聞網 2006-2025 版權所有 聊城市新聞傳媒中心/聊城市政府新聞辦公室 聯合主辦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37120240004 魯ICP備09083931號 魯公網安備 37150202000134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編號:115330086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魯)字第720號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18663509279 舉報郵箱:liufei@lcxw.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