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敏
“從檢查情況看,沒太大問題,您不必太擔心。”9月15日下午,在聊城市傳染病醫院婦瘤科診室里,婦瘤科主任張桂華邊開藥單邊暖心安慰就診者。從2006年7月大學畢業來到這里,這位從農村走出來的醫生已在婦科領域堅守近20載,從青澀的住院醫師成長為學科帶頭人,在微創技術革新、腫瘤診療與人文醫療實踐中,書寫著醫者的責任與擔當。
初入醫院時,張桂華跟著主任張俊華學習,張俊華對待患者親切和對工作嚴謹的態度深深影響了她。剛走上崗位的她曾因溝通能力不足感到迷茫,擔心因工作失誤引發問題,張俊華手把手指導,幫她化解困惑。“那時候我們上手術臺不覺得有壓力,因為主任什么事都替我們擔著。”這份信任,成了張桂華扎根臨床的最初動力。
臨床工作中,有兩件事讓張桂華刻骨銘心。10多年前,張桂華在為患者進行腹腔灌注化療時,患者相繼出現疼痛、血壓下降等癥狀,家屬認為是灌藥速度過快導致的。即便常規操作并無問題,患者家屬仍不依不饒,張桂華真切體會到“行醫難”。還有一次,一名卵巢癌手術患者術后出現毛細血管滲漏,家屬積極配合并悉心照料,患者順利康復。這又讓她明白,患者的恢復離不開醫患同心。而最讓她動容的,是一位癌癥終末期患者的家屬。盡管沒能留住患者的生命,但她全程盡力減輕患者痛苦、安慰家屬,患者離世后,家屬竟向她下跪致謝。“那一刻我覺得,學醫再苦再難都值,這不僅是一份職業,更是能傳遞溫暖、實現價值的事業。”張桂華說。
這些經歷讓張桂華在溝通上愈發用心。如今,面對患者家屬,她總會把可能出現的風險一一說清,同時坦誠:“我們和你們統一戰線,會盡全力讓患者康復。”
在專業成長路上,2015年前往北京大學第一醫院進修,是張桂華的“關鍵一躍”。彼時,聊城市傳染病醫院尚未開展宮腔鏡、腹腔鏡技術,零基礎的她帶著壓力出發。初到進修醫院,不服輸的她每天提前半小時到模擬器前練習基礎操作,因為這種刻苦精神,她在畢業考核模擬訓練項目中獲得優異成績。
學成歸來,張桂華牽頭開展婦科宮腔鏡、腹腔鏡微創手術。盡管缺乏實操經驗,內心忐忑,但她憑借扎實的理論基礎與觀摩積累,在團隊配合下逐步打開局面。從傳統開腹手術到微創手術的轉型,不僅讓患者手術切口愈合更快、恢復更好,還讓科室微創手術占比逐年攀升,她也因此被稱為“微創美容守護者”。
從臨床到科研,如今已擔任科主任的張桂華從未停下腳步。近年來,她在國家級期刊發表論文6篇、論著2部,主持3項科研項目,獲市級科技進步獎2項;她還將敘事醫學理念融入診療,并建立“術前溝通—術中關懷—術后隨訪”的全周期照護模式,為宮頸癌患者制定三維康復方案。
“接觸一名患者就有一份收獲。”這是身為婦科主任的張桂華常對團隊說的話,也是她近20載醫路的真實寫照。如今,這位“紅色醫者”“微創匠人”仍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擔當,在守護群眾健康的道路上繼續前行,讓仁心與仁術綻放更璀璨的光芒。
2025-09-22 16:57:48
2025-09-22 16:47:30
2025-09-22 16:42:19
2025-02-13 10:19:29
2025-01-03 09:12:18
2025-01-03 09:11:38
聊城新聞網 2006-2025 版權所有 聊城市新聞傳媒中心/聊城市政府新聞辦公室 聯合主辦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37120240004 魯ICP備09083931號 魯公網安備 37150202000134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編號:115330086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魯)字第720號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18663509279 舉報郵箱:liufei@lcxw.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