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英東
從泛黃的硬板票到輕薄的軟紙票,從藍色的磁質票到無形的電子票——每一張火車票都是時代的切片,記錄著中國鐵路的滄桑巨變,也映照著普通人的生活軌跡。
今年10月1日起,全國鐵路客運將全面使用電子票。從2018年11月海南環島高鐵開始試點電子客票,一場持續七年的火車票“無紙化改革”,到今天終于功成。那張陪伴我們多年的小小紙片,終于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悄然退出歷史舞臺。這不僅是一次技術迭代,更是一場深刻的社會變遷。
硬板票時代,那是一段屬于“慢”的歲月。綠色車廂里,搖晃的旅途伴隨著車輪與鐵軌有節奏的撞擊聲,人們手握那張硬質紙板,如同握著一張通往遠方的通行證。那時的車票,需要售票員用日期機手工打印,每一張都帶著人工的溫度。車站售票窗口前蜿蜒的長龍,成為一代人共同的記憶。
軟紙票的出現,恰逢中國鐵路第一次大提速。紅色條碼票讓購票變得更為便捷,計算機售票系統的引入,使得車票管理走向規范化。這是市場經濟蓬勃發展的年代,人口流動加劇,鐵路運力不斷提升,一張車票背后,是無數打工者離鄉背井的辛酸,是大學生奔赴遠方的憧憬,是商務人士開拓市場的雄心。
藍色磁質車票的到來,伴隨著高鐵時代的開啟。自動售票機、網絡購票、實名制認證——技術徹底改變了人們的出行方式。刷票進站的高效,替代了人工檢票的煩瑣;網絡購票的便捷,消解了通宵排隊的艱辛。這張薄薄的磁卡,不僅是技術的進步,更是社會治理現代化的體現。它通過實名制構建起安全出行的屏障,通過電子系統優化了運力分配,通過數據采集為鐵路規劃提供了科學依據。
而今天,我們邁入電子票時代,這不僅是車票形態的改變,更是生活方式的重構。電子票的全面推行,標志著鐵路客運真正實現了全流程數字化。手機上的二維碼,替代了實體車票;人臉識別進站,讓“票證人”合一變得輕而易舉;電子票的便捷報銷,解決了商務旅客的后顧之憂。這場“無紙化改革”,看似只是消滅了一張紙,實則消滅了出行的諸多障礙,讓旅途變得更加順暢高效。
從硬板票到電子票,火車票形態的變遷,是中國改革開放四十余年的縮影。那張消失的紙質車票,曾經是我們與遠方之間的信物,是離別與重逢的見證。如今,它化身為手機屏幕上的二維碼,繼續承載著人們的夢想與期盼。變的是形態,不變的是連接;變的是技術,不變的是溫情。當我們刷手機進站的瞬間,不僅開啟了一段新的旅程,也參與并見證著一個時代的變遷。
2025-09-30 16:18:46
2025-09-30 16:14:02
2025-09-30 10:46:32
2025-02-13 10:19:29
2025-01-03 09:12:18
2025-01-03 09:11:38
聊城新聞網 2006-2025 版權所有 聊城市新聞傳媒中心/聊城市政府新聞辦公室 聯合主辦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37120240004 魯ICP備09083931號 魯公網安備 37150202000134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編號:115330086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魯)字第720號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18663509279 舉報郵箱:liufei@lcxw.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