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0日下午3時,山東省齊魯足球超級聯賽將在聊城市體育公園體育場打響,2萬名球迷的歡呼聲即將響徹聊城體育場上空。
看似一場普通的足球賽,背后卻折射出聊城打造體育強市的戰略布局。從宣傳、政策支持到設施建設,從賽事運營保障到產業融合起勢,大聊之城正以體育為媒,展現城市發展的新氣象。
賽事為引,展城市體育格局
魯超聯賽已成功舉辦十屆,本屆首次推行主客場制,覆蓋全省15市。聊城抓住機遇,將這場足球賽打造成展示城市形象的平臺。為“文商旅體”融合打造新樣本、創造新成績。
聊城市傳奇綠業春足球俱樂部由本地企業贊助、業余選手組成,卻多次蟬聯市聯賽冠軍。球員聶震道出團隊目標:“爭取進入前三,拿到'中冠'資格。”
這場賽事體現了聊城體育發展的思路:以專業態度辦業余賽事,以賽事帶動城市發展。正如2025年10月1日將施行的《聊城市體育發展條例》所展現的,聊城正從法治層面為體育事業發展提供堅實保障。
設施為基,筑體育強市根基
聊城持續加大體育設施建設投入。全市擁有體育場地1.93萬個,總面積達1627.68萬平方米,人均體育場地面積2.72平方米,已超額完成“十四五”規劃目標。
八個縣(市、區)實現縣級“三個一”和136個鄉鎮(辦事處)“兩個一”體育建設工程全覆蓋。全市累計14個大型公共體育場館面向社會實現免費低收費開放。
2025年8月,聊城市啟動了智能健身驛站和健身步道設施建設項目。這些智能化設施與足球場一樣,都是聊城體育基礎設施的重要組成部分。
聊城還率先在全省啟動中考體育改革,引入AI智能檢測設備進行體育測試。“它就像一位裁判,可以精準判罰體育測試過程中踩線違規等動作”,現場工作人員介紹道。
多元賽事,顯水城特色優勢
聊城充分利用“江北水城”的資源優勢,打造了一系列特色品牌賽事。除了足球比賽,東昌湖和大運河水域成了天然的水上運動場地。
環東昌湖半程馬拉松賽、江北水城龍舟公開賽已成為城市品牌賽事。2025年7月舉辦的“京杭大運河”皮劃艇馬拉松系列賽,吸引了來自全國14個地市的240余位運動員參加。
聊城還成功申辦了2026年世界大學生智力運動會、亞洲大學生龍舟錦標賽等國際性賽事。這些賽事與足球比賽共同構成了聊城豐富多彩的賽事體系。
體教融合,育未來發展之力
東昌府區推出了《實施中小學生體質強健計劃加快推進學校體育工作高質量發展工作方案》,以“五大行動”為引擎,構建覆蓋全域的體教融合新生態。
該方案力爭到2027年實現學生體質健康優良率、合格率“雙提升”,肥胖率、近視率“雙下降”,讓每個孩子掌握至少1項運動技能。
東昌府區教育和體育局局長趙學成表示:“學校體育不是教育的'配菜',而是培根鑄魂的主陣地。我們要讓孩子們身上有汗、眼里有光,在體育鍛煉中磨煉意志、挺起脊梁!”
2025年,東昌府區舉辦了第一屆學生(青少年)運動會暨全區中小學生體育聯賽,共設置十個大項,218個小項,產生了308塊金牌。
產業融合,促經濟活力迸發
聊城深入推進體育與文旅、醫療、教育等產業的融合發展。在市足球賽期間,組委會特別設置了龍舟非遺展示區,展示一吊錢熏魚、聊城剪紙、東昌吹糖人等非遺項目。
賽事期間,臨清東宛園、景陽岡·獅子樓旅游區等聊城16家A級旅游景區向參賽運動員、裁判推出免票或打折優惠,通過“跟著賽事去旅行”活動,讓賽事“流量”轉化為經濟發展的“增量”。
來自湖北的教練員鄭蘇感嘆道:“第一次來到聊城這里比賽,第一次見到'湖中有城、城中有湖'的美麗景色,這種景色不是哪里都能見得到的。”
聊城還推動體育鍛煉與醫療健康深度融合,鼓勵企業探索“體育+醫療”“體育+康養”等新型業態,為市民提供更全面的健康保障。
創新提質,繪體育強市藍圖
2024年以來,聊城市教體系統全面啟動教育體育創新提質發展“八大行動”,聚力構建高質量教育體系、提高教育服務水平、增強教育保障能力、加快體育強市建設。
在群眾體育方面,聊城新增便民健身場地設施200余處,新增、更新體育健身器材3500余件,建設完成全省首個青少年時尚體育公園。
2025年,聊城組織群體賽事活動6000余場次,超2023年4100余場次。舉辦首屆市民運動會,市級參賽25000余人。
聊城憑借地處冀魯豫三省交界的優越區位和發達的交通網絡,具備了承接大型賽事的硬件能力;高效有序的賽事組織和細致周到的后勤保障,彰顯了卓越的辦賽水平和強大的城市綜合治理能力。
這場足球賽終將結束,但聊城打造體育強市的步伐不會停止,聊城正在用體育講述一座城市的發展故事。未來,隨著《聊城市體育發展條例》的實施和更多品牌賽事的舉辦,聊城必將成為區域性體育強市,為全國中小城市體育事業發展提供“聊城樣板”。
2025-09-25 16:54:46
2025-09-25 10:47:18
2025-09-25 10:13:12
2025-02-13 10:19:29
2025-01-03 09:12:18
2025-01-03 09:11:38
聊城新聞網 2006-2025 版權所有 聊城市新聞傳媒中心/聊城市政府新聞辦公室 聯合主辦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37120240004 魯ICP備09083931號 魯公網安備 37150202000134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編號:115330086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魯)字第720號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18663509279 舉報郵箱:liufei@lcxw.cn